湖北省公布2023年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典型案例(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详情如下:
为进一步加强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全面整治环境咨询机构、检验测试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湖北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方面,依法查办了一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案件。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保持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从严惩处的高压态势,现将湖北省整理收集的5个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进行公布,并对相关办案单位提出表扬。
2022年10月25日,宜昌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组织对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测设施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发现某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铬、六价铬废水在线监测设施采样泵的进水端管路上设置有一旁路,旁路一端连接在站房内的洗手池自来水管上,管路上安装有一电磁阀,电磁阀的两根电源线与采样泵的电源线一同接入数采仪后面的继电器开关上,在采样泵运行的同时,自来水经旁路水管进入总铬、六价铬废水在线监测设施采样管路,通过设置的采样溢流管与采样回水管汇合后自流到废水在线监测设施采样单元取样点,对采集的水样进行稀释。经对车间排口进行采样监测,结果显示总铬浓度为0.169mg/L,六价铬浓度为0.126mg/L,同时断开电磁阀电源,自来水无法通过旁路进入采样管的情况下,采样泵启动采样时,对采样管的回水进行取样监测,结果显示总铬浓度为0.174mg/L,六价铬浓度为0.147mg/L,与车间排口采集水样数据基本一致;随即执法人员接通电磁阀电源,在有自来水通过旁路进入采样管的情况下,采样泵启动采样,对采样管的回水进行取样监测,结果显示总铬浓度为0.096mg/L,六价铬浓度为0.072mg/L,与车间排口原水样实际浓度相比,总铬浓度降低43.2%,六价铬浓度降低42.9%,数据明显失真。
2022年10月26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宜昌市生态环境局依法对总铬、六价铬废水在线监测设施采样泵旁路水管上的电磁阀予以查封,并对该企业及其委托的在线设施运营单位开展了立案调查。
经查,该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疏于对第三方运维单位的管理和考核,对在线设施运维一托了之,未严格履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在线设施的正常运行。作为专业技术服务单位的第三方环保公司违反在线设施运维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在线设施建设、安装和运营阶段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不按技术规范操作,导致样品水样被稀释分析,造成数据失真,从而篡改监测数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一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二)项的规定,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将该案移送至宜昌市公安局。2022年11月11日,宜昌市公安局已立案,目前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在线数据弄虚作假的方式多种多样,自动在线监测设施的各个环节均可以成为企业弄虚作假的突破点,企业为长期逃避实时监管,达到污染物排放“假达标”目的,在自动监测设施采样管线的附近隐藏安装三通旁路。在本案件中,执法人员从采样环节出发,细致排查各路采样管线分布,溯源管线源头,分析仪器工作原理,从看似正常的设置中巡查到环境违法行为的蛛丝马迹,通过模拟对比、对不同管路设置情况下的水样进行取样检测分析,通过采样水质浓度差异,进一步锁定违法犯罪事实。同时,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机关通过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执法联动,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执法震慑力。
2022年9月9日,咸宁市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站组织对在发改部门备案的辐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情况开展核查,发现有两份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疑似伪造,主要问题为环评批复审批文号与咸宁市辐射类建设项目审批文号不一致;环评批复审批使用公章非“咸宁市生态环境局”公章。接到问题线索反馈后,咸宁市生态环境局立即进行立案调查,经核实,该两份环评审批文件确系伪造,是湖北某环评服务公司环评负责人周某为减轻工作量使用图章生成工具自行制作公章样式,在公司和服务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伪造了涉案的两份环评审批文件。同时查明,该案涉及的两个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周某上述行为已构成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咸宁市生态环境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及《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第五条、第六条之规定,将该案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同时抄送咸宁市人民检察院。2022年10月25日,咸宁市公安局温泉分局对该案立案侦查。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针对涉案的两个建设项目未实际取得环评批复文件开工建设的情况,经执法人员调查,涉案两个建设项目的企业有证据证明无主观过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同时,咸宁市生态环境局要求涉案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理环评手续,责令其立即重新编制该两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该企业于2022年12月7日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后取得环评批复。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约束建设项目与规划环境准入的法制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案是咸宁市生态环境局首次通过核查,发现伪造公文违法犯罪问题,性质十分恶劣,对环评制度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也影响了环评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本案通过生态环境执法机构与业务监管单位的协调联动,做到工作同谋、行动同频、信息共享,同频共振推进对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精准打击环评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切实维护环评服务市场秩序,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2022年8月23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汉区分局执法人员对武汉某检测科技公司站点进行检查,发现该站对11辆柴油车采用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进行排放检验。依据《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规范》(HJ 1237-2021)D.3排气污染物检测工况法适用判定的有关要求,检验机构应“详细记录无法采用工况法检测的原因,经机构技术负责人或授权签字人签字批准后,可采用双怠速法(汽油车和燃气车)或自由加速法(柴油车)检测,审批记录应随检验报告一同存档”,但该站无法提供采用自由加速(不透光烟度)法检测上述11辆柴油车的准确理由和依据。
该检验机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
2022年9月13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汉区分局依法对该检验机构以擅自改变检测方法出具虚假机动车排放检验报告的环境违法行为予以立案,并对其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
2022年10月26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汉区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以及《湖北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2021修订版)》中关于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罚款幅度裁定,依法没收该检验机构违法所得800元,并处罚款10万元。
该检验机构自收到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后,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进行整改,在加强员工教育培训的同时,通过实行工作区域巡查制度对不按国家规范操作的检测服务实行倒查,确保严格落实国家检验规范。2022年9月19日,执法人员对该检验机构整改完成情况进行现场核查,确认已完成整改。目前,该案已执行完毕并结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移动源排气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的重要因素,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内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本应是蓝天保卫战的第一道防线,但少数机构受利益驱使,主动或被动地协助车主弄虚作假,成为环境违法的“帮凶”,严重扰乱了机动车排放检验市场秩序,破坏了营商环境。车辆检测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检验结果,无理由和依据擅自改变机动车检测方法出具排放检验报告是一种典型的弄虚作假行为。本案中,执法人员依靠敏锐的办案嗅觉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车检信息系统发现问题线索,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注重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力求发挥以点带面的威慑效力,引导机动车检测行业提高规范检测的守法意识。
2022年2月28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老河口分局接到襄阳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移送2021年机动车检测检验机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线索后,通过回放襄阳市某机动车检测公司2021年7月29日及2021年11月5日历史视频,发现有车辆在环保定期检验过程中排放明显可见黑烟且检验通过,未按照《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GB3847-2018)制定的规范,对车辆进行排放检验,出具虚假《在用车检验(测)报告》。
2022年4月29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违反本法规定,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其检验资格”的规定,依法对该公司处罚款10万元,并没收该公司违法所得120元。
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是助力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内容,然而少数机动车检验测试的机构对检测数据弄虚作假,使不合格车辆通过尾气排放检验,放任“带病车”上路行驶。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流程和质量监督管控,充分运用视频监控等手段,提升发现问题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形成有效震慑,倒逼企业规范检测、守法自律,实现行业良性发展,助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增强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
2021年10月18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开展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抽查时,发现湖北某环保检测有限公司部分检测报告中pH值项目未在有效期内分析,臭气浓度项目无配气记录,无嗅辨员嗅辨记录,噪声监测记录显示现场噪声属于非稳态噪声,监测时间为1分钟不符合“被测声源是非稳态噪声,测量被测声源有代表性时段的等效声级,必要时测量被测声源整个正常工作时段的等效声级”的监测规范要求;且监测结果未按照技术规范进行修约。噪声监测记录显示现场噪声属于非稳态噪声、声监测方法,仅监测1分钟,噪声监测结果未修约等问题。
该公司上述行为涉嫌违反《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出具不实检验检测报告。”
针对该环保检测有限公司出具不实检测报告的违法行为,依据《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检验检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法规对撤销、吊销、取消检验检测资质或者证书等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3万元罚款”之规定,宜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该企业限期一个月内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3万元整。目前企业已按要求完成整改。
近年来,第三方环保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少数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在出具监测数据环节弄虚作假,甚至与相关企业相互串通,帮助排污企业“瞒天过海”,严重干扰日常监管和生态环境执法,对地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埋下隐患。在本案件中,通过调阅原始采样记录、实验室记录等方式,及时发现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生态环境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从严从快打击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起到强大的警示教育作用,对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监管,净化第三方环保服务产业发展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今年以来,河南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的工作部署,扎实开展执法练兵活动,既查办了一批涉及环境污染犯罪等恶意违法的大案要案,又注重持续优化执法方式,开展包容审慎执法监管。为充分展示我省生态环境执法队伍铁军风采,河南省生态环境厅集中筛选了2023年第九批生
2023年,湖北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探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认真落实《湖北省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清单(2021年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企业自觉守法,办理了一批不予处罚典型案例,发挥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充分的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指引作用,进一步提升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适
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省生态环境厅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集中力量解决生态环境部监督帮扶发现的严重违法问题,压实属地责任和企业治污主体责任,督促各地认真抓好整改落实,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落到实处。目前,整改完成率居全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首家省级钢铁行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实战实训基地在包头市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郝庆文与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胜平共同为实战实训基地揭牌。包钢集团实战实训基地是全区首批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实战实训
2023年,湖北省持续保持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继续巩固工作成效,深入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查处了一大批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案件。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教育警示,现将各地查办的典型案例予以公布,并对宜昌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天门市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上海市司法局江苏省司法厅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明确22项轻微违法行为,及时改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2023年,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认真落实《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典型案例指导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典型案例收集、整理、解析和发布机制,定期与不定期的发布指导性典型案例,供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参考。此次公布的5个指导性典型案例,来自于2023年各地办理的环境违法案件,主要涉及超标排放含
湖北省公布2023年第五批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典型案例(第二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详情如下:为进一步整治环境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加强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保持对第三方环保
为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执法帮扶工作,湖北省相关市州生态环境部门深入现场开展核查,依法查办了一批违反排污许可管理制度、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等环境违法案件。省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持续跟踪调度,现将整理收集的3个空气质量改善执法帮扶典型案例进行公开,并对襄阳市、荆门市、孝感市相
2023年以来,湖北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深入开展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利用平台巡查、智能监控、第三方巡查等手段,查办了一批自动监控领域环境违法犯罪案件。为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效,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现将各地查处的一批典型案例予以
近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湖南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免罚轻罚告知承诺制实施办法》。据悉,这是全国首创制定包含轻罚与免罚的告知承诺制度。告知承诺制度是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在施行“免罚清单(第一批)”的基础之上,结合执法实践需求,进一步细化免罚轻罚具体实施程序,通过规范设计统一办案流程、统一
为进一步整治环境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加强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保持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从严惩处的高压态势,现将我省整理收集的三个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
为鼓励和支持各地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选编和公开工作,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各市收集梳理了一批优秀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展示,供各级生态环境执法单位学习借鉴。今年以来,晋城市以大练兵工作为抓手,以生态环境部监督帮扶反馈问题为主要线索来源,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在第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启动生态环境领域专项整治:根据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相关要求,各地市场监管和生态环境部门要聚焦碳排放数据管理和环境监测等领域,联合对碳排放核查检验检测机构和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实施重点抽查。发
河北省发布2023年第六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涉及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未按照规定贮存危险废物、在线监测设备不正常运行、非法处置危险废物、风景名胜区内违法堆放弃渣、未依法报批环评擅自开工建设、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案等为保持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从严惩处的高压态势,充分发挥典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3年第十批典型案例(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
“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被列入生态环境部2023年重点任务之列。根据国家工作部署,今年以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省人民检察院和省高级人民法院持续发力,开展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厦门市海沧生态环境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3年第八批典型案例(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3年第八批典型案例(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或为节约成本,或为满足客户“特殊”要求,编造、篡改监测数据,提供虚假报告,导致无法真实反映污染物排放状况。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规范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对
湖北省公布2023年第五批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典型案例(第二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详情如下:为进一步整治环境咨询机构、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加强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保持对第三方环保
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提升企业环境守法意识,现将部分环境违法典型案例,进行通报,予以警示。泰州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案情简介】泰州市兴化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国发平台发现泰州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2023年7月2日6时至7月
伪造监测数据逃避监管 2023年无锡市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第五期)发布
为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厉打击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推动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办理了一批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现将部分环境违法典型案例进行通报,予以警示。案例一宜兴市某纺织公司篡改伪造在线监测数据逃避监管案基本案情无锡市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关于撤销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评估监测公示的通知。2023年8月31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在现场调研中发现,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烧结机头有组织排放不能稳定达到超低排放限值要求,氨逃逸严重;在线监测手工调试报告不规范,数据无效;无组织排放
必联网发布无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3号线涂装废弃净化处理RTO设备国际招标公告:苏美达国际技术贸易有限公司受招标人委托对下列产品及服务进行国际公开竞争性招标,于2023-09-14在中国国际招标网公告。本次招标采用传统招标方式,现邀请合格投标人参加投标。1、招标条件项目概况:3号线涂装废弃净化处理RTO设备